必赢官网

必赢官网

bwin必赢 > 正文

追忆李吉均主任二三事——写在李吉均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际 石生仁

2021-07-22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敬爱的地理科学系老主任李吉均院士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作为李吉均院士的学生与同事,每每想起当年在一起工作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永远难以忘怀。

李吉均院士作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冰川学家,业内无人不晓。但作为地理科学教育家的李吉均院士于1984年至1994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政十年,为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与地理科学学科的振兴、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所做的重大贡献却鲜为人知。我有幸在李吉均院士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十年期间,且在系副主任职数长期配置不齐的情况下,历任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与常务副主任,协助李吉均主任参与谋划、领导和践行、目睹并见证了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的建设与发展,使当年“无师资、无影响、无房屋”的“三无系”成为全校乃至全国的知名系科,并于1987年教师节期间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授予甘肃省“先进教育集体”荣誉称号。时至今日,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全国名列前茅,世人有目共睹。我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李吉均院士的贡献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李吉均院士,就没有兰州大学地理科学学科今天在全国的地位和在全球的影响。

喜看今日的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辉煌,科学研究成绩斐然,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抚今追昔,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刚走出文革的地理学系处于举步维艰的窘迫状况,可谓是感慨万千,甚至不堪回首。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兰州大学将原地质地理系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地质学系和地理学系(此时大气科学专业设在地理学系),地理学系的地理学科相较于地质学系和大气科学学科实力相对弱小,再加上当时一些“左”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要想恢复、振兴和发展地理学系的确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发展眼光与胆识。1984年初,李吉均主任临危受命,1985年从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进修访问回国后,立即着手谋划地理学系的恢复、振兴和发展,明确提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科建设和实验室三大建设”、“重建地理学系”,为地理学系的建设和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此举得到了全体教职工和时任校长胡之德教授等领导的认同和支持。现在,再忆李吉均主任主政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十年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眼光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令人难忘和敬仰。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984年地质地理系分系之时,地理学系师资匮乏,自然地理学方面师资与专业方向单一,此时还有几名骨干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要求调离兰大,人文地理专业方面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李吉均主任着力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采取“用人之长,避人之短”的包容思想,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胆革新,采取自己培养和选留、外部调入、校内外合作和校内外聘用四大措施。一是自己培养,采取师资定向培养和要求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如潘保田、王乃昂、方小敏、张虎才、吴文英教授等就是当时读的在职硕士,以及选留优秀毕业硕士生,如牛慧恩、王爱民等教授。二是外部调入,当时先后调入兰州大学地理学系的教师有周尚哲、蔡光柏、朱银城教授等。三是校内外合作,校内主要是和当时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和西北综合开发研究所合作,校外还与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施雅风、秦大河、姚檀栋院士、谢自楚、郑本兴教授等、原兰州沙漠研究所朱震达、董光荣教授等、北京大学原地理系崔之久教授等、中科院原地理所李炳元教授等、甘肃省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王靖泰教授等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四是校内外聘用,聘请西北人口研究所张志良教授、西北综合开发研究所伍光和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黄大燊教授、兰州财经大学(原兰州商学院)安成谋教授、西北市政设计研究院吴其圭教授、甘肃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沈寿贤教授等为地理学系本科学生上课并指导研究生,特别还邀请到了全国著名规划大师任震英先生为地理系学生讲授有关课程。

在师资培养方式上更是灵活多样,如中英联合培养在职博士方小敏教授(李吉均教授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地理系合作);如选派已于1989年考取李吉均教授在职硕士研究生的杨太保教授于1990年赴原苏联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如选派青年教师牛慧恩教授于1989年至1994年受“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规划系攻读博士学位,还选派了路鹏南、杜芳兰、冯兆东等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攻读学位;如聘请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赵松乔研究员兼职培养师资,当时张维祥和史华两位学者在赵先生名下攻读博士学位;如聘请北京大学地理系杨吾扬教授定向培养史育龙研究员在其名下攻读硕士学位;聘请兰州财经大学(原兰州商学院)安成谋教授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先后在安先生名下攻读硕士学位的有杨永春、高翔、董晓峰教授等。这些举措无疑既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师资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陈发虎、周尚哲、方小敏、潘保田、王乃昂、杨太保、杨永春等教授之后都成为了地理科学系的学科带头人。

同时着力采取多种举措,齐头并进,即调整和加强党政管理和教辅队伍(图书资料和实验工作人员)建设,坚持把地质地理系分系之时分开的图书资料室又整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保障系统。

二、专业学科建设方面

1984年,地理学系从地质地理系分出之时,专业设置非常单一,学科建设也十分薄弱,当时只有自然地理学本科专业和自然地理学硕士授予点。面对专业学科建设这个涉及地理学系振兴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推进专业和学科建设,李吉均主任深刻认识到:专业和学科建设是恢复、振兴和发展地理学系的关键,具有龙头作用。他组织、团结和带领大家认真学习贯彻钱学森先生“地理科学思想”,统一认识、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积极推进专业和学科建设,筹备和申报“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本科专业和“自然地理学”博士授予权。上述本科专业和博士点均在1986年获得原国家教委批准,并于1987年分别招收首届“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本科学生和首届“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陈发虎院士就是李吉均教授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经过不懈努力和发展,1992年又新增设“经济地理学”专业硕士授予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7月,原国家教委在兰州大学召开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会议,这一会议是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而在高教系统被称之为著名的“兰州会议”。本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理科教育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同年,国家教委启动在全国有关高校中设立“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本科培养基地”(简称“基地班”)。李吉均主任委托我全面负责协助、完成“地理科学基地班”培养方案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方案的制定和申报材料撰写工作。1991年,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地理科学基地班”首批获得国家教委批准。“地理科学基地班”的获批,是兰州大学地理科学学科建设的一大转折,一方面展示了地理学专业学科建设此时取得的长足进展,同时又为地理科学之后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同年,李吉均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参加西北五省区地理科学学术会议的代表赞誉为地理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为了更好的促进和发展地理科学学科建设,李吉均主任于1992年提出将“地理学系”更名为“地理科学系”。凡是80-90年代在地理科学系工作的教职工无不认为,“地理科学基地班”的建设,为兰州大学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李吉均先生院士的当选,更使兰州大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如虎添翼。

三、实验室建设方面

随着地理科学系师资力量的加强与充实,专业设置的完善,地理科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987年地理学系又一分为二,即分为地理学系和大气科学系。当时地理学系正在筹建的实验室有:碳14同位素测年和遥感地图实验室等,原有的土壤化学分析实验室以及自然地理模型、植物地理和动物地理标本室基本无法运行,所有固定资产不足50万元。李吉均主任明确提出:地理学科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从经验科学中走出来进入实验科学,发展现代地理科学,必须要有现代实验手段做支撑。1990年7月,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资助建设的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落成,在李吉均主任积极争取下,学校将其三楼全层近1000平方米全部分配给地理学系,使全系实验和科研等用房得到了极大改善。李吉均主任还积极组织力量、身体力行,亲自到教育部去争取经费,有效推进了年代学、遥感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化学分析等实验室建设,特别是随着“地理科学基地班”建设和后期的“211工程”建设经费的投入,使得地理科学系的实验室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地理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学保障。

李吉均院士学术视野博大开阔,历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和开展学术活动,重视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早在1980年任冰川冻土研究室主任之时,就邀请英国学者E·德比希尔博士在兰州大学举办全国“地貌学与沉积学”学习班,该班的举办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德比希尔博士也是国内最早被邀请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的地球科学家之一,以这项交流为起点,通过中英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者,如陈发虎院士、方小敏教授等。他在地理科学系主政期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积极带头并组织倡导全体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1985年5月,兰州大学首次圆满成功举办“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全国性学术会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期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开展了中英、中瑞、中德、中美、中日、中加等国际合作交流,尤其是起始于1987年,由李吉均主任主持并积极推动、张虎才等教授具体实施的中德(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合作期间德方赠送地理科学系价值40余万元日产丰田越野车一辆。该项目持续十五年之久,是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得到了多方的响应和国家基金委的支持,影响较大,无论是合作方式还是合作科研成果均卓有成效,同时也是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走向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他强调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基础应用研究;他鼓励和支持经济地理专业方面的教师发挥地理科学的桥头堡作用,积极与政府和社会对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如为兰州市等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土地调查和规划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好评与表彰。通过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等诸多活动的开展,不断培育和推动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增长点,助力和推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不断提升了兰州大学地理科学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兰州大学地理科学学科人才和学术高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吉均主任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是一位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大先生”,他为国家培养了百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为青藏高原等方面研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与“一门四院士”被传为佳话。在他主政地理科学系期间,不仅带领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不断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才和学术高地,同时兼任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推动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建设分会,推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和甘肃省科委共同成立“中国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为中国的地理科学事业发展和西北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今天在李吉均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回想起与先生主政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时期工作场景中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先生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献身科学、坚守奋斗、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扶持后学、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202178日于兰州